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近年来,科学家们坚持攻关,在抗肿瘤研究领域取得许多重要进展。近日,南京大学蒋锡群教授团队就提出一种调控HER家族受体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以“Cascade Downregulation of HER Family by a Dual-Targeted Recombinant Protein-Drug Conjugate to Inhibit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为题在线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刊物上。

表皮生长因子(HER)家族的过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过程密切相关,其中HER2在超过20%的乳腺癌细胞表面过表达。多年来,针对HER2靶向疗法的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体(ADC)等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更多的证据表明,由于HER家族,包括HER1、HER2、HER3和HER4之间信号网络的相关作用以及和其它分子如整合素的协同作用,HER2单一靶向的治疗效果被极大地限制。因此,开发新型多靶点特异性药物是克服药物响应率低、肿瘤耐药等问题的重要策略。

传统的ADC药物基于全长抗体,药物尺寸较大,在实体瘤中的渗透性较差,而且设计构建双/多特异性抗体的挑战较大。近些年来发展的多肽-药物偶联体(PDC)以多肽分子代替传统抗体,缩小了药物尺寸,增加了药物的渗透性能,但是药物的组织特异性较差,同时体内循环时间较短。

针对这些问题,南大蒋锡群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中提出了重组蛋白药物偶联体(RPDC)的概念。与传统的ADC药物相比,RPDC的分子尺寸较小,穿透性能较好。另一方面,与PDC药物相比,RPDC的分子尺寸增加,药代动力学行为改善。同时多重靶向的设计使得RPDC药物的靶向特异性提升,显著改善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蒋锡群教授团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纳米抗体和整合素的多肽配体RGD融合,构建了一种可以同时靶向HER2和整合素αvβ3两种受体的重组蛋白(RP-HI)和重组蛋白药物偶联体(RPDC-HI)。通过同时阻断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的HER家族和整合素受体,实现了对HER家族及其下游信号的调控,降低了细胞表面EGFR、HER2、HER3和HER4四种受体的表达,阻断了下游PI3K-AKT、SRC的信号传导,显著缩小了肿瘤体积,并抑制了肿瘤转移,最大达到了97.5%的肿瘤抑制率。

南京大学博士生袁洋为第一作者,蒋锡群教授和陈伟芝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埃默里大学的毛辉教授对该项工作给予了帮助。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每项科研成果的发现与实现,都有可能助力国家事业更进一步。而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矢志科研的专家学者以及即将担起重任的青年学子的努力。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南京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目前,南京大学拥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近年来,南大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围绕国际学术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创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效果。2021年,学校“自然指数”排名继续稳居世界高校前列;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力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高校前3;7项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9项成果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评审日”大奖。

为尽早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兴趣,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南京大学启动“科学之光”项目,共有8位院士,以及29位杰出科学家、学者参与授课。课程旨在引领大一新生遇见大师,感受科学价值、发掘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未来,南京大学将依托“一校两城四校区”总体布局,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整体提高原创科研能力与水平,将南京大学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为建设“第一个南大”接续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王尧 编辑/汪泽)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 »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