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官网)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官网

嫦娥探月工程既是充满想象和极富探索的工程,还是艺术家们开展科普科幻创作的广阔天地。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探月梦不再是一个“梦”。这背后凝聚着无数中国航天事业探索者的努力和心血,其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1985届本科校友于登云的力量

于登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1年4月任东方红四号卫星大平台指挥,神舟飞船系列研制者之一及501部指挥;2001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院长助理,副院长,总工程师,中国东方红卫星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航天部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种下“航天梦”,如愿进入航天系统

1961年,于登云出生在湖南绥宁一个普通的农家。13岁初中毕业后,因家贫无力继续求学,他当上了生产队会计。1977年,爱才的初中老师找到已经工作三年的于登云,劝他继续考高中上学。1981年,于登云以绥宁县高考第一的成绩顺利考上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装备有先进导弹的部队从天安门前威风凛凛走过,这一盛况让于登云“航天梦”的种子从此种下。1988年,于登云研究生毕业,如愿进入航天系统。刚工作,他就赶上我国大力发展新一代卫星事业的难得机遇。

新型卫星的能源依赖于太阳能。太阳能的获取是依靠卫星上翅膀一样的太阳能帆板。于登云承担的正是与新型卫星研制密切相关的柔性振动与姿态耦合课题。这是新型卫星设计中的关键点之一,也是当时国内没有的设计先例。国外资料有限,大多保密。

没有老师教,又没有足够的经费买现成的技术,问题解决不好,还会直接影响后续多项设计工作。“航天梦”的种子刚发芽,就遇到了凛冽的寒风。“焦虑经常有,特别是遇到困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于登云坦言。凭着这股湖南人独有的“吃得苦,霸得蛮”的韧劲,于登云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相关课题,达到了设计要求,一举赶上了国际领先水平。

“干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的爱好、最好的休息。”在于登云看来,时间是公平的,一个人重要的是行动,“要学做‘微波炉’,虽然看不见火,但能很快把饭菜做熟。”

登云步月,荣获世界航天奖

“登云步月”。这是于登云办公室里挂着的一幅字。嵌入名字,也昭示着他的“航天梦”种子长成了“探月梦”。2008年9月,于登云开始担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加快了自己追梦的步伐。

探测器登月是个风险极大的活。即便探月经验丰富的前苏联和美国,都是在失败多次后才成功的。“要保证做到登上月球以后万无一失,我们就必须在地面尽可能做到验证有效充分。”于登云说,探月工程科研团队建立了包括月表地形地貌模型、月尘模型在内的多个模型,并通过系统仿真进行初步分析与设计。他们还在西北沙漠中找到力学特性接近月球表面的沙子。

困难逐一被克服。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它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开启了月球探测新旅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美国宇航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发来了贺电:“这开创了人类的一个先河,是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托举着嫦娥五号向月球飞去。

这都是国人为之热血沸腾的时刻,也是备受世界瞩目的时刻。而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副总设计师,于登云的贡献至关重要。

2020年6月,国际宇航联合会最高奖——“世界航天奖”揭晓,于登云在内的三位中国科学家获得2020年度奖项。这是国际宇航联合会创立70余年以来,首次将这一奖项授予中国科学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梦路上,于登云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深耕航天事业30多年。未来,他将继续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探月工程孜孜不倦地探索、实践,追逐太空!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与太空约定

“喻”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 |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总会、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品牌联盟网 编辑 | 谭宇婷 审核 | 胡涛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 » 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