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困在考研里




年轻人困在考研里

2023年2月25日,小钦结束了为期一天的选调生考试。

考前小钦形容这场考试“艰难、让自己压力很大”,因为在这之前,她并没有准备报考选调生,而是正在准备迎接自己毕业前的论文写作,题目是《淮南地区清代佛转故事图像研究》。

一直到今年考试前一个多月,小钦才在妈妈的“强烈要求”下报考了选调生考试,一个月的时间,几乎什么也来不及准备,小钦说。

就在考试的前一天,小钦给我打电话,谈起自己的迷茫、对未来的焦虑,以及职业选择上的困惑,在她看来,一旦参加了选调生的考试,就等同于放弃了“未来”,而自己辛苦读书二十余载,似乎又有些许不甘心。

小钦今年即将研究生毕业,专业是考古学下的一个细分支,石窟寺;大学本科是在妈妈的建议下选择的学前教育。

我问小钦,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近乎冷门的专业呢?

小钦说,因为当时本科毕业后,自己确实不喜欢学前教育,也不愿意跟随妈妈的脚步做教育,自己没那么喜欢小孩子,然后就打算考研,偶然的机会下,听到一位学姐说起这个专业,感觉挺有意思的,然后就“入坑”了。

谈及考古,小钦说自己还是挺喜欢的,尤其是跟着同学一起去“找遗迹”的时候,因为古代的建筑因为时间的关系,早已经残败不堪,只能跟随一点点蛛丝马迹,在山林里转悠,而这是自己最喜欢的时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个人的选择,很难不受到一个时代的影响;但在小钦的身上,我似乎看不到时代的潮流,有的只是一个冷门的选择,一个近乎纯粹的兴趣喜好。

对每年几百万人考研的人来说,小钦所代表的正如同考古学这个专业一样,冷门而又不合时宜,但却又是那样令人动容。

数据显示,去年一共有457万人选择考研,而同样的,背后是一千万的毕业生,几乎有一半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研。

考研和就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就业一定会找到工作,唯一的区别仅仅只是个人喜欢与否、薪资高低等等,而考研则更像是一场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一共有457万人考研,而国家线就已经淘汰掉了300万人。

许多人复习一年甚至是数年,换来的却是一个淘汰的现实。就业端的内卷,不仅仅压在每一个求职者身上,同样还影响了数百万选择考研的人。

在这个学历含金量越来越高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内卷的一份子,从高考开始,到本科毕业,再到选择考研,学子们过五关斩六将,却依然很难拿到一个确定性的工作,一份稳定收入高又体面的工作。

选调生考试那天,小钦考完上午场,我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说轻松多了,考前一直很紧张,但进去之后,就被里面的那种轻松的氛围所消化了,这场考试甚至比我考研时还要放松,进去甚至不需要检查,也没人看身份证和准考证,就是时间太紧了,选择题我甚至还有十几道没有做完。

中午吃饭的时候,小钦一直抽空在看中公教育的考点预测,我开玩笑似地问她,现在抱佛脚,会不会太迟了啊?

她笑了笑说,总比不抱要好得多。

一直到今天为止,考试依然是选拔人才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

过去我们常常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意思是不要以统一的标准选拔人才,但在工业社会下,人才的标准愈发一统,分工协作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最佳良药,在这个背景下,考试变得愈发重要。

就像前几天火爆网络的那个高三女孩一样,在不确定的未来下,唯有考试是突破一切不确定性的最佳路径,没有之一。

但与此同时,哪怕是考研,也并没有让这些人对自己的未来变得更为可控。

我曾遇到一个大学本科是文科类的,最后研究生却转向机器学习的女生,她告诉我,她也很迷茫,迷茫该不该选择这个专业,迷茫这个专业学了之后作为一个女性,在年龄已经达到一个时间点的时候,自己再去求职,会不会遭受年龄歧视。

那时候互联网还正火热,我信心满满告诉她,相信风口和时代的浪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力去追赶。

但在前几天,她告诉我,自己还没有找到工作。

她是去年毕业的,恰逢疫情期间,几乎出不了门,好不容易熬到今年春暖花开,但市场的热情早已经不再,资本回归理性,AI尽管还代表着未来,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停止了扩张。

她说,后悔自己没有选择一个更好的专业,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感觉自己白读了。

考研生常常容易陷入自我焦虑,因为理论上他们读的书越多,受到的教育水平越高,也就对自己的未来有更高的预期。

我曾经见过一个送外卖的小哥感慨,今天的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罢,就是因为读了太多的书,所以当工作不好找的时候,他们宁愿躺在家里无所事事,也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做那些看起来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工作,但我们就不一样了,只要能填饱肚子,哪里还有那么多的要求。

的确,当我把类似的问题抛给小钦时,她在深思片刻后,给出了几乎是一样的答案。

不是每一个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都可以像那段视频里的那个女孩子一样,上一份工作做着火锅店的保洁。

尽管我们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职业的确存在着收入高低之分;在这个追逐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几乎没有人可以忍受自己辛辛苦苦拿到了研究生学历,却做着一份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工作。

在这个崇尚勤劳致富的时代里,我们天然相信一个人付出的努力越多,收获就应该越多,当努力和收获并不对等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进而出现更大的精神危机。

人活着,通常都会追寻意义。对于考研生来说,他们相信考研的意义是正确而明智的,他们也相信考研后自己的工作机会会更多,自己的收入会更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能够更大。

但就和开盲盒一样,在你打开盲盒之前,你永远也无法确定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

考研也一样,在你没有踏入社会找工作之前,你永远也无法确定,自己究竟能够找到一份怎样的工作。

如果细分到专业,选择更是大于努力。

对即将毕业的小钦来说,她难以想象自己的专业,能够找到怎样的工作;对她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史学博物馆这样的事业单位,亦或是留校、再不然就是考公。

但对小钦来说,可以选的选择其实并不多了。

选调生考试,小钦并没有准备,只是为了应付妈妈的“任务”,而小钦学校今年并没有留校名额,那么对小钦来说,唯一的选择就只剩下了史学博物馆这样的事业单位。

数十年的寒窗苦读,怀疑和希望总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如此反复折磨着每一个考研人。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去年那个初夏,我在咖啡馆,记得一位正在准备考研的女生打电话给自己的妹妹,谈话内容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女生对妹妹说,你还年轻,现在还有时间去好好努力读书,你现在马上就要高考了,就应该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不要像我这样,二十好几的人了,却还在考研,过不了几年就奔三了,到时候一切就都晚了,现在趁着年轻,多学习,以后你什么都会有。

这番话让我依稀想到了我的父辈们,那位女孩的老成让我深感意外,我既怀疑她的过于成熟对她的影响,我同时也怀疑现在好好学习,以后真的什么都会有吗?

我们听了太多遍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话,但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有人一开始放弃了,有人中途放弃了,有人读完大学之后也放弃了,还有的人考研后还是放弃了。

我们很少把学习这件事当成终身去做的,更多的我们赋予学习功利性,把它和自己的前途相挂钩,于是有的人期望越大,有的人失望越大。

许多人把考研当做是自己的职业生涯跳板,也必会有人发现自己最终哪儿也跳不出去。

我问小钦,你选择考古学,你后悔吗?

我看着她的眼睛,希望从中发现一丁点任何的迟疑和闪躲,但我失望了,她并没有任何的闪躲和迟疑,她说她喜欢这个专业,也爱这个专业。

我接下来的问题几乎脱口而出,但我忍住了。

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比热爱更重要的,哪怕这个专业很冷门,很不好就业,但在热爱面前,千山难挡,万水难收。

今天的年轻人寄希望考研而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进一步,让自己的简历更具有含金量,这本身没错,但当我们对此的期望越大时,必然也会面临着更高的失望。

欲望没有止境,要想不被考研所困,就必然需要降低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值;当我们在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时候,我们其实说的是,这个世界只要谁肯吃苦,谁就高人一等。

但吃苦这件事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考研同样也是如此。

在迷茫和焦虑之中,在努力和懈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确定性,是每个考研人必解的难题。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 » 年轻人困在考研里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